请联系Telegram电报飞机号:@hg4123

18奇才---18奇才阵容

2024-08-30 15:41:37 比分直播 郸羲
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18奇才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18奇才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
自杀的十八岁史学奇才林嘉文是谁?

林嘉文,1998年生,西安人。母亲是小学教师,父亲在法律院校工作,外公外婆都是中学的理科教师,外曾祖父教过中学的语文。

林嘉文边备战高考,边出书,一部《当道家统治中国:道家思想的政治实践与汉帝国的迅速崛起》;另一部《忧乐为天下:范仲淹与庆历新政》。

2016年2月23日,因抑郁症跳楼自尽,年仅18岁。

“挺雄豪之逸气,韫文武之奇才”的桓温三次北伐最终无果的原因何在?

唐代名臣房玄龄称桓温“挺雄豪之逸气,韫文武之奇才”。 桓温原籍谯国龙亢(今安徽怀远县境),父彝曾任宣城太守,死于苏峻之乱。温年十八,击杀仇人之三子,“时人称焉”,由是知名于世,被选为驸马,累迁至徐州刺史。桓温与继庾亮为长江上游都督之庾翼(亮之弟)友好,翼向明帝推介桓温“有雄略”,宜委以重任。翼死后,朝廷即以桓温都督四州军事、荆州刺史、假节,桓温便成为东晋拥有最大军政权力的人。这位野心勃勃的方镇,欲先立功以资显赫,乃用兵灭西晋末年即据蜀地建立政权的成汉(304—347)。桓温用兵神速,连战皆捷,俘成汉皇帝李势,一时间勋业煊赫,不可一世。时石虎死后,中原大乱,桓温“欲率众北征”,朝廷欲任用殷浩北征,盖不欲桓温坐大。及殷浩败黜,“内外大权一归温”后,桓温乃率步骑四万自江陵发兵(354),经襄阳而入关中,进逼长安。苻健以“五千人深沟自固”,盖知晋军远征,粮糈不济。桓温亦欲待麦熟,“取以为军资”。苻健则将麦苗割去,实行坚壁清野政策。温以军粮不济,“收三千余口而还”。这是桓温第一次北伐。

两年后(356),桓温击败攻击洛阳的羌族姚襄,主张还都洛阳,将“自永嘉之乱,播流江表者,请一切北徙,以实河南”,然后重振河山。南渡的世族以中原残破、农田水利均已失修、“生理茫茫,永无依归”、无人愿意“舍安乐之国,适习乱之乡;出必安之地,就累卵之危”等理由强烈反对。皇帝却不能用这种理由来推托,遂委桓温都督并、司、冀三州,命他先经营“河洛丘墟”,俟有成效,再议还都洛阳之事。规复的大计划遂无形作罢。十年后,洛阳为鲜卑慕容氏攻陷(365),南渡的世族从此心安理得地住在“安乐之国”了。

18奇才---18奇才阵容

此时桓温的威望之高已凌驾于一切之上,桓温欲代晋为帝。他图立功中原,造成有利形势。369年,桓温率步骑五万北伐,以鲜卑慕容(前燕)为主要敌人,初战胜,俘其前敌主帅。时天亢旱,水道不通,桓温乃“凿钜野三百余里以通舟运”,与前燕主力八万战于林渚,再胜。桓温进兵枋头,因天旱,运粮河道缺水不能行舟,军粮不济。桓温乃命大将袁真凿开石门,引河水入运河。袁真“不能开石门,军粮竭尽”,桓温只有退兵。退兵途中,桓温军连饮水亦缺乏,“行七百余里”,慕容垂以八千骑兵追之,战于襄邑(今河南睢县境),桓温军败绩,死者三万余人。

桓温共北伐三次,均无结果,其主要原因有三:

一、南渡豪门世族在江南晏安已五六十年,田园家宅均已蔚然树立,根本无北伐之意愿;

二、朝中权贵因利害关系,均不愿见桓温因立功而权势膨胀,所以多方设法阻挠拖延,直到阻挠拖延无效之后,才勉强允其出兵,并未全力支援;

三、桓温个人确有规复国土、拯斯民于水火的真情与抱负,但他个人的英雄主义与政治野心锋芒太露,使人嫉妒其行动,怀疑其动机,时加猜防,所谓内外不一心是也。

东晋时期的桓温家族出身疑点重重,他的身份也比较复杂。桓温的父亲是桓彝,曾经帮助晋明帝挫败王敦(琅琊王氏)的叛乱,桓温娶了晋明帝的南康长公主,是晋明帝的驸马。桓温祖上是东汉大儒桓荣,三国时期曹魏大司农桓范(曹爽智囊团之一)也是祖先之一,桓范因为忠于曹魏而被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后诛杀灭门,桓温这一支可能是侥幸遗留下来的一支。

由此看来,桓温和西晋皇室的关系真是错综复杂啊!

346年,桓温镇守荆州,出精兵一万讨伐蜀地的成汉政权,没等到朝廷的批复就已经动身讨伐了,朝廷大都认为此次讨伐必定失败。347年3月,桓温率领的东晋军队一路势如破竹,很快拿下了成都,成汉政权灭亡,国主李势投降。(桓温形象图)

桓温平定了成汉政权,战力太猛,得到的却是朝廷内部的猜忌。本来东晋朝廷打算封桓温为豫章郡公,最后却改封征西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、临贺郡公。此时的桓温可以自己选拔官员为自己服务,权利比较大,为何不封豫章郡公呐?因为豫章郡在北方,不是东晋的领土,朝廷害怕桓温借故恢复故土,出兵北伐,收复河洛地区(豫章郡),修复被毁坏的晋朝皇帝祖陵,这样桓温的军事势力和名望将会达到顶点,威胁晋朝皇室的安危,王敦就是前车之鉴。

桓温的一生共进行了三次北伐,战果几乎都没有保住,几乎都是先胜后败,原因也各不相同。

桓温北伐前秦——第一次北伐(354年2月-6月)

349年后赵石虎去世,后赵政权分崩离析,内斗不止;350年冉闵称帝,建立冉魏;351年苻健自称东晋的征西大将军,雍州刺史,到达长安后就自立为帝。

桓温这一次北伐的主要政治目标是前秦政权,战略目标是拿下长安城。354年2月,桓温率领四万人马进军关中地区,经过一番血战,桓温到达灞上,距离长安城已经非常近了。此时桓温军队的粮草补给出现问题,当地正在收割小麦,桓温军队于是紧急收买粮食,以备长期作战。前秦皇帝苻健知道消息后立马命令手下部队坚壁清野,桓温的军队没有收到多少粮食,只好后撤,撤退时迁走了关中的三千多户百姓。撤退时被前秦的军队追击遭遇了惨重的损失。(苻坚形象图,苻健的侄子)

此次失败主要原因是后勤补给跟不上,同时迁走了不少百姓,影响了战争的胜负。同时东晋朝廷方面也不支持桓温的此次北伐,害怕他再立新的战功。桓温此次属于单独行动,缺乏必要的战略支持,不得不退兵。(王猛图,前秦苻坚的宰相、大将军)

桓温讨伐姚襄——第二次北伐(356年7月)

356年,羌族首领姚襄占据许昌,围攻洛阳。桓温请求东晋朝廷北伐,东晋朝廷开始不同意,一个月后又同意桓温进行北伐。356年8月,桓温的军队抵达伊水,现在洛阳城城南,双方军队在此展开决战,桓温身先士卒,军队接阵前进,打败了姚襄的军队,占领洛阳。

桓温占领洛阳后,修缮晋朝皇室陵寝,并进行拜谒,上书晋穆帝还都洛阳,但是几乎所有朝廷重臣都反对迁都。桓温只得率军班师,并迁走了3000多家归顺的百姓,不久桓温此次北伐的成果就被前燕慕容氏的军队占领,洛阳也在其中。

桓温此次打下了洛阳等大片领土,威望很高,晋穆帝担心真正迁都的话,他个人可能被桓温操控;此外,朝中大臣的主要利益在南方,一旦迁都利益大损,他们也不愿意迁都,最终晋穆帝和大臣形成合力,抵制桓温迁都的提议;再者,桓温的主要基地在荆州,他也不想丢掉现有的肥肉,与北方少数民族死磕会让他势力大损,很可能就被东晋的其他人收拾了。

桓温北伐前燕——第三次北伐(369年)

369年,桓温通过手段取得京口北府军的军权,执掌了徐州、兖州二州,军事实力大涨,他这次北伐有其自己的政治抱负,一旦攻灭前燕,个人威望将会达到顶点,他就会顺势取代晋朝皇帝,自立为帝。

桓温的这次北伐开局相当顺利,前燕节节败退,也许是因为年老的原因,桓温固执不听从其他人的劝谏,急于攻下前燕的都城。危机时刻,前秦的苻坚愿意援助前燕,并且出兵,前燕的名将慕容垂也展露头角,抵御住了桓温军队的进攻。

369年9月,桓温处境不利,军队前进不得,苻坚的援军也要赶来,自己的粮草供应也出现了大问题。随即烧掉战船,丢弃物资,全军撤退,被慕容垂的军队追击损失了3万余人,大败而归。(慕容垂图,后燕的建立者)

此次北伐,桓温碰上了后起之秀的三个著名人物,第一个是慕容垂,他是鲜卑人,后燕的开国皇帝;第二第三个人更加牛,他们是前秦苻坚和王猛。尤其是王猛,在桓温第二次北伐时王猛曾经跑到桓温驻扎地与桓温畅谈,桓温给他高官厚禄。王猛为此事回去问自己的老师,这位神秘的老师说:

卿与桓温岂并世哉!在此自可富贵,何为远乎

意思是指王猛的成就可以比肩桓温,在这里就可以得到富贵,跑那么远干什么!后王猛成为前秦苻坚的宰相,帮助苻坚统一了北方。此次苻坚出兵帮助前燕就是王猛的计策,目的是帮助弱者前燕打败桓温,然后在趁乱攻取前燕,一石两鸟。此计果然奏效,打败了桓温,名将慕容垂因被皇室妒忌投奔了前秦,370年,前秦顺势把内乱的前燕灭掉。

桓温的这三次北伐都不是以占据北方领土为目的,主要是为了获取更大的权利,桓温因开府仪同三司,自己选拔官员,军队也独立效忠于他,实际上桓温在东晋时期已经处于半独立状态。皇帝的命令可以不听,甚至能左右东晋朝廷的政治走向,假如第三次北伐以完胜回归,桓温就会自立为帝了。

桓温有自己的政治谋划,北方大片国土因为战争地广人稀,产出很少,地以人为本,没有大量民众土地也开发不了,这些土地几乎等于无用,譬如:桓温第一次和第二次北伐都迁走了大批北方的民众。

桓温北伐大都处于政治目的,政治目的一旦达成(或者未达成),这些北伐取得的成果也就无关紧要了,若果桓温称帝了,那就时另外一回事。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18奇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18奇才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